四大皆空?-------------------祐菖,2013.9

http://140.134.32.129/cslin/index.html

 

 

最近又將《西游記》重看了一遍。《西游記》把西方三聖中的如來佛(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混在一起,其實一般的台灣人對佛教的認知大都由《西游記》而來,可能以為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兩者是同一人吧。

 

 《西游記》中地藏菩薩的座騎是神獸諦聽,可照鑒善惡察聽賢愚。我想作者的靈感是來自地藏菩薩本願經:"時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諦聽其本義只是世尊請定自在王菩薩好好的仔細聽說。

 

宗教的教義常常與政治權力、金錢財富持相反立場,但現實環境中三者的結合與妥協是層出不窮。開經是很明顯的將宗教的教義與政治權力掛勾的一例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我倒不認為後來的法師大德,如想再做一首開經,沒有辦法超過她的。所以現在還用武則天的,指不過是一種傳承,就像梁皇寶懺一樣,我雖然不甚景仰武則天及梁皇的為人,但開經時還是會將開經念一遍,畢竟它的內容沒錯。

 

沒有人懷疑唐三藏(玄奘)對佛教的誠心與熱誠,但要想佛教在現實環境中生存與壯大,除了熱心的信眾之外,到底還是要靠皇帝的認可與加持。因此當唐太宗拒絕唐三藏請求為佛經寫序時,唐三藏就會再次懇請,並且對皇帝歌功頌德了。唐三藏回長安的時候,因為迎接的信眾太多,導致交通阻塞到唐三藏都無法進城,這件事想必給當政者留下警訊,宗教的力量有時難以預測和掌控,因此當唐三藏請求去嵩山修行和譯經時,當政者立刻予以否決,唐三藏只能選擇留在長安,皇帝是想要親近大師呢?還是要就近看管呢? 有些人認為唐三藏每天都要應付來自朝臣權貴的來訪和供養,因而遠離了群眾,我以為唐三藏有不得不如此的苦衷。我去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時,寺中保存有許多唐三藏的事蹟,印象頗深刻的,則是有關玄奘晚年與民間人士打的占地官司,所謂四大皆空,唐三藏又是地位那麼崇高,打官司這件事流露著宗教家無奈的一面。

 

在《西游記》第九十八回,阿伽葉這兩位佛祖座前的高僧竟然向唐僧索賄,而事情鬧到如來面前時,如來還維護他們說:"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  出家者四大皆空,《西游記》作者說笑了。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B0%E8%97%8F%E8%8F%A9%E8%90%A8%E6%9C%AC%E6%84%BF%E7%BB%8F

地藏菩薩本願經目前的流通本題為唐朝實叉難陀所譯,明朝時則題為法燈、法所譯,實際上的譯者及譯出年代不詳。因為其源流不明,在明朝之後才被收入大藏經,有部份佛教學者懷疑它並非由印度傳入,而是在中國所寫作。有人以為其為偽經,我不這麼認為,其實無論是源自於印度或中國,沒有一部經是釋迦摩尼所寫,而是釋迦摩尼圓寂後幾百年後出家人集結造經,將聽聞的、流傳的、自己體悟的一起寫出。修行人可以挑選合乎心性的來讀頌及獲得啟發,在所有佛教經典之中,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淺顯易懂,故廣受歡迎,近代大德最為推崇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當以弘大師為最。虛雲老和尚主張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玉琳國師(萬金和尚)則對藥師經誦持力。

 

其他宗教其實也會有四大皆空,不拘形式的做法。在天主教方濟教宗邀請之下,以巴領袖聚首祈禱和平,方濟教宗真是了不起。馬習會儘管一些台灣人不贊同,但仍有可能實現,不過雙方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見面地點和場合,也許可在教廷花園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