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像攝影實習

--全像片拍攝及沖洗的過程2--

 

拍攝全像片往往在架設時花掉很多精神,真正拍攝時反而只佔掉一小部分的時間。在此提供在架設全像拍攝裝置的幾點原則:

A.先決定雷射、物體、全像底片之位置。

B.決定分光鏡、空間濾波器之位置。

C.約略量測距離,儘量使物光和參考光的光程相等,這樣得到全像片效果最好,當然如果所使用的雷射光同調性良好,可以比較不用去計較這個問題。

D.確定高度:這點常為實驗者所忽略,然而實際操作時,才發覺當大部分的光學元件已就定位且調整完畢時,出現有一個光學元件高度與其他的元件無法搭配。另外,雷射光一般都希望它能與全像桌桌面保持水平,以方便所有件的調整。

E.拍穿透式全像片時,如果希望先知道所拍出來的全像片效果倒底是怎樣?可先將一般燈光關掉,打開雷射光源,再站在底片夾後面透過底片的位置觀察物體,這個觀察角度和拍完全像片重建觀看的角度是一樣的,這時候如果物體的光場不良,例如說,物體是懸臂樑,影像只看到一半,那便可先行在此補救。

F.檢查物光和參考光的比例,如果比例不當,可利用大透鏡將參考光直接聚光或擴散,以將光場 比例調至適當為止。

G.最後才將空間濾波器的針孔放入,將每個光場的雜訊予以濾掉。

  全像攝影與一般攝影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一般攝影只運用幾何光學來成像,而全像則須利用光的干涉現象,以直接同時記錄由物光及參考光干涉的振幅及相位,有時全像攝影又稱為無鏡頭攝影,其主要原因即是指全像拍攝時並非以鏡頭將物體成像。然而全像在拍攝時仍須透鏡將雷射光束予以擴大。通常使用物鏡與針孔組合成的空間濾波器( Spatial Filter ) 擴大雷射光束。儘管有人宣稱如果物鏡很乾淨的話,光束經物鏡擴大後,即不須使用針孔濾波。然而是否使用針孔濾波,事實上影響全像片品質至鉅。拍攝全像時,如果為了經濟方面的考量,或是為了節省時間,物光倒是不一定要裝針孔濾波,但參考光就一定要裝,否則效果會大打折扣。

  空間濾波器的原理很簡單,雷射光經透鏡後先是聚焦於焦點上,而後擴束放大。我們在透鏡的焦點上放置一個針孔,即可達到濾波的效果。所謂濾波,指的是對光場空間頻率過濾行為。而非過濾雷射之頻率。一道接近平行的光束,它的空間頻率很低,甚至是零,而它經透鏡後將聚焦於光軸焦點上,換句話說,它能很容易的通過置於焦點上的針孔。至於光束中混入的雜訊,通常它的空間頻率較高,因此經透鏡後將聚焦在離光軸焦點較遠的周圍,而無法通過置於焦點上的針孔。空間頻率一定具有x、y、z三軸的微動機構,以便將針孔的位置調整到透鏡的焦點處。好一點的空間濾波器還有水平俯仰及左右偏擺的調整功能。可以想見,物鏡的品質越好,針孔的孔徑越小,光場的品質越好。物鏡的倍率通常視照物光場及參考光場之需求而定,一般規格是20倍物鏡配20 m m 的針孔,當倍率越高,針孔越小時,空間濾波器也就越難調出來。例如 60 倍透鏡配上5 m m 的針孔,便常常使許多初學者望而生畏。

空間濾波器的調整步驟如下:

A.先將雷射光束調成與桌面平行。有時為了特殊需求,無法做到這一點,那麼下一個步驟就更重要了。

B.製作一個靶面,將雷射光束調至靶心位置。

C.將空間濾波器安置上去,並使雷射光徑物鏡放大後光束圓心與靶心重合。

D.加入針孔,將針孔與物鏡距離加大,使微量的雷射光束能夠透過,此時可能需關燈,才能在靶面上看見微弱的光束。

E.調整光點至靶心位置。

F.逐漸縮小針孔與物鏡之距離,並調整光點至靶心。

G.最後可以將針孔移至透鏡焦點處,並得到均勻且乾淨的光場。

  空間濾波器的調整常是從事雷射光電量測者所必須研習的入門磚,許多雷射干涉的檢測,都利用空間濾波器將雜訊濾除,藉以得到更高的條紋可見度。

下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