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程式控制器之源起

早期的自動控制都是以繼電器並配合計數器計時器感測器系控制元件以完成順序控制的目的。但隨著半導體工業應用日趨普遍,逐漸地有用固態電子的繼電器來取代傳統機械式接點的PLC,但在此兩種不同型態的繼電器,卻都

執行同樣的硬體接線,因此控制系統功能龐大,則線路不在簡單之時,線路的設計與修改頓時成為建構此系統的另一難題。倘若因生產線變動時,控制系統亦需稍做修改時,整個系統重新配置對工業生產而言是費力、費時又不符合經濟原則。

1968年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為使生產線能配合各式車種做彈性變化,對自動控制業者提出了以下數點之要求:

(1)程式之書寫與修改容易。

(2)維護與檢修簡單。

(3)能適應惡劣的工作環境。

(4)積體化。

(5)資料之讀取和連線容易。

(6)價格具競爭性。

到了1969年由DEC(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公司所發展出PDP-14機種,打開了PLC在自動控制領域的首頁。

由於早期的可程式控制器僅僅是繼電器的替代品,因它只能執行兩段式的ON及OFF的動作,而應用在銑床、磨床,簡單機構的重複動作控制。但之後的微處理機和可程式控制器的結合,卻大大的提高了可程式控制器在實際運用上

的方便性與可行性,透過其特殊的算術運算,數據處理甚至電腦連線及各種變換模組的配合,可程式控制器不僅能完成順序邏輯控制,並且能量測及處理資料。

 

   

下一頁 回首頁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