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像攝影實習

--全像片拍攝及沖洗的過程1--

 

  談到在檢測上拍攝時所使用的全像底片,目前已研究成功且商業化的有傳統鹵化銀底片及光導熱塑片( Photoconductor thermo-plastic films ), 光導熱塑片可在原地加熱顯影,冷卻定影,分成五個步驟來處理:          

A.第一次充電

B.曝光

C.第二次充電

D.顯影

E.去除干涉條紋,重複使用

 

  光導熱塑片十秒鐘內即可觀測檢驗結果,繞射效率亦極高,且可重複使用300次以上,使檢驗時間大為降低,但初期成本(底片及設備)高是其最重大的缺點,另外熱塑材料對低頻的反應不佳,使其解析能力限制於某一範圍之內,底片面積小且無法存檔備查(因需重複使用),皆使得光導熱塑片無法如傳統鹵化銀底片那麼普及。

  傳統鹵化銀底片拍攝及沖洗的過程可分為曝光、顯影、停影、定影、水洗等步驟,若考慮繞射效率,可加入漂白之步驟,若急於看結果,則曝光、顯影兩步驟後水洗即可,曝光時間的長短會隨著光場強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在顯影的過程中須不斷地攪動,以避免顯影不均勻,若曝光量不足,可增長顯影時間,您可找出底片製造商所提供的鹵化銀底片性能表﹐其中為不同的鹵化銀底片關於曝光量及顯影時間之建議值,如能按表實施,繞射效率較高,雜訊較少, 但如無把握,可稍微檢視底片如已顯影至微黑色即可拿起,可得較好之結果。注意一般顯影時間之建議值長達68分鐘,但通常可能採取曝光過度以減少顯影時間的作法,顯影時若無把握可製作顏色比對表, 藉暗房燈檢視顯影至微黑色,顯影過度可利用漂白之步驟挽回,因此寧可顯影至較黑一點。如有分區曝光板作測試將更方便,分區曝光板可買現成或以玻璃基材之底片翻拍,由於板上每個區域之透光率都不一樣,檢視那一個區域繞射效率較高,該區之曝光量(外面曝光量乘該區之透光率)即為所求。一般顯影後置於停影液中停影30秒至1分鐘,接下來定影則是將停影後之底片置於定影液中連續攪動5分鐘,再置於流水中沖洗五分鐘。最後實施吹乾的步驟﹐在以吹風機乾燥底片時必須特別注意水漬或灰塵殘留於底片上,因此,最好吹乾之前以少量之 Photo- Flo 沖洗,可得較好之結果。有些全像底片可以從編號上得知其性質,例如 8E75HD-AHI 10E56NAH 兩種底片,前面的編號中 8E 10E 較不敏感(敏感範圍大之底片稱之為全色式底片),後面的75代表適合 750 nm 之曝光波長,56 代表適合 560 nm 之曝光波長,HD 代表解析度較高,AH 為抗反射,不適於拍攝反射全像底片,NAH 則無抗反射功能。

全像在拍攝時所應注意之事項為:

A.儘量減少照物光與參考光至底片處之光程差。

B.照物光、參考光與底片之夾角不可太小。

C.如使用 CW 雷射,應注意暗房及防震效果,若曝光時間較長之時,曝光時間避免言笑。

下一頁 回首頁